Search

週末的午後,雖然外面天氣潮濕炎熱,至少是不會被曬昏頭的陰天,於是再度負重10公斤去走郊山步道。
  • Share this:

週末的午後,雖然外面天氣潮濕炎熱,至少是不會被曬昏頭的陰天,於是再度負重10公斤去走郊山步道。

特意挑選冷門路線的結果,就是再度提醒了自己為何不喜歡走郊山的原因(尤其是夏天)。蚊子實在是太猖獗了!就連防蚊液也無法阻止少數奇行種停在身體上吸血,早知道就穿長袖長褲了 ... 一想到周圍有無數蚊子盤旋,就令我頭皮發麻,只能一直走一直走以免遭到圍爐。

雖說是冷門路線,中途卻被一個野跑老外超車,看他穿得比我還清涼,應該是更加不敢停留吧 😆😆

走出茂密的森林,到開闊的軍艦岩上面,蚊子才比較少些。雖然穿了一件Power Dry材質的排汗衣,但在這種環境裡面也只有濕透的命運啦~

.

關於口罩 ... 必須承認:要戴得住真的很困難!沿途觀察到部分山友選擇抓在手裡,等到碰到人走來再戴上,當然也是有大方完全不戴走過的傢伙。

美國的CDC也意識到有些時候是不太可能戴口罩的,比如說用餐、水上活動或高強度運動,所以針對高強度運動一項提供了以下指引(2021-4-19):

● 雖然在公共場所應該要戴口罩,但如果因為高強度運動而呼吸困難,應該選擇通風良好(如戶外)且能保持6英尺社交距離的場所。如果沒有這類場所,請選擇散步或瑜珈這類低強度的運動。
● 如果口罩被汗沾濕了,應該替換成新的口罩。
● 如果有孩童戴口罩運動,務必全時監督。
... 等等

也就是說,在美國如果身處戶外又四下無人,高強度運動時可以不必戴口罩。

.

臺灣的話,大概是政府對國民素質沒什麼信心,或是刻意從嚴看待疫情,疾管署選擇齊頭式執行戴口罩的規範,始終不肯鬆口。但夏季登山的出汗量和強度大家都知道,山域活動也不可能有效執法,或許還是有精細化指引的必要。

或許有人會認為根本不該外出運動,其實也不太對,因為運動對健康的功效可觀,早就是有科學背書的事情了。防疫的重要一環就是保持身體健康,而運動是最好的管道,戶外則是最理想的運動場(因傳染風險遠低於室內),所以進入和病毒共存的時代,運動的重要性甚至是不減反增。

-----

附錄

以下是國民健康署發布於2021-7-27的指引:

1.選擇透氣口罩:夏天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下運動,臉部水蒸氣與汗水會使口罩防護的時間縮短、口罩與臉部密合度變差。建議選擇透氣材料製成的口罩,出門前多帶一個口罩備用,若口罩濕掉需要適時的更換。
2.調整運動強度:以低強度活動開始,或比平常更低的強度進行運動,再視個人體能狀況逐漸增加活動的類型、強度及次數,避免超出個人的負荷。
3.注意個人症狀:若出現暈眩、頭暈和呼吸急促症狀,建議應停止運動。若症狀持續未消失,應休息並取下口罩。
4.評估身體狀況:若有肺部相關疾病,應事先諮詢專業醫師的運動建議。
5.避免熱傷害:選擇透氣排汗衣物並避開上午10點到下午4點間太陽直曬時間,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(1杯240c.c.)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